【士 
        师 记】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一、概要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著者或许是先知撒母耳,时间包括约三百零五年,钥节:十七章6节,钥义是无组织,政治不修。主要的特点是百姓不信与多变,书的性质是历史性的。
        二、题旨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士师记是以色列人在灵性中屡次失败的记载,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,背道时期、惩戒时期、悔改时期、和得救时期。难题的根因在于拜偶像——外邦邻国所介绍来的伪宗教。士师实际上就等于是神在危急时的拯救者。
        三、大纲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为什么要有士师?(一至三4)
        十二士师的轶事;(三5至十六31)
        无政府的实例。(十七至廿一)
        四、特征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约书亚记是一部得胜的书,士师记则是一部失败的书。
        有七次背教、七次受到七国的压迫、和七次得释。
        信靠和顺服推倒了耶利哥的城墙,不信和悖逆使以色列人被囚三百年。
        神在二11—19估计这事的结果,参阅廿一25。
        由书中省略之处,我们也知道一些事。本书没有提到会幕,只有一次提到大祭司的名字,也没有提到读神律法的事,更没有赞美神不断的恩慈。
        所强调的是各支派,而不是统一的国家。
        在士师记中,当以色列人表现他们不能单独照顾自己时,神似乎是在袖手旁观,静静等待。
        五、显著的教训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在士师记中,以色列人的罪是根源于他们没有完全实践神的指示(申七1—6)。所以他们中间的异教徒就成为他们的诱惑,使他们背弃真神并拜偶像。
        神所兴起的士师并不是象摩西和约书亚一样有与众不同之能力的人,他们鞠躬尽瘁,显然也后继无人,以色列人也不曾显示他们希望国家有一位伟大的领袖。人人及各支派所专注的似乎只有个人的成功或得势。
        士师中最伟大的乃是基甸,他是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被召。原来他所招募的军队有三万二千人,一下被削减成极少数的三百人,而且都不发武器。但放眼望去,在整个历史中没有比这再大的胜利了。基甸的事迹也在诗八十三9、10;赛九4,十26;来十一32中提到。他的“羊毛事件”对一切神的儿女乃是一项鼓励。
        参孙的胜利全是他个人的,他一个人就使非力士人闻风丧胆,并振奋以色列人的军心士气,但是他缺乏撒母耳的治国之才或大卫的属灵统觉。他的大问题就是要克服自我、欲望、和感情用事。但是他信神,因而在来十一32中名垂千古。
        六、特色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我们可以称士师记为以色列民的“黑暗时期”。
        “没有赶出去”的悲惨故事在一27—36中。
        耶弗他的发誓导致他女儿的死。
        底波拉之歌(第五章)是一篇美丽的凯歌。
        两位伟大的女性底波拉和雅意鼓舞男士赢得胜利。
        七、了解的关键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这里大大证明(七次)神的儿女无法成功地达成我们自己眼中看为正的事。我们必须仰望神,听候他所赐的恩典(圣经、祷告、敬拜、与领导)的指示。